環球消息!貴州把非遺“厚家底”化為旅游“新引擎”
“隨著游客的增加,苗繡訂單比以前有了較大增長,而苗繡也吸引了不少游客來我們這里。”9月26日,27歲的楊文麗在苗繡車間邊整理繡片邊說。
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是楊文麗的老家,苗繡、蠟染等技藝代代相傳,心靈手巧的楊文麗從小跟著母親學習了一手好刺繡。
【資料圖】
認真查看繡片的楊文麗。
2016年,揣著打工攢下的6萬塊錢,楊文麗回到化屋辦起一間刺繡坊;2019年,楊文麗扶貧蠟染刺繡車間誕生,讓村里的22名苗族繡娘實現穩定就業;去年,她和丈夫創立了黔西市文麗蠟染刺繡有限公司。
近年,隨著黔西市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苗繡在化屋煥發出新生機,同時豐富了當地鄉村旅游的“游購娛”體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吸引了更多客流。
苗繡展示。
“現在來到化屋,可以體驗苗族蠟染刺繡、聽多聲部苗歌、觀賞大型苗族實景歌舞,還能購買苗繡文創產品,非遺魅力的多元展示,讓游客停留的時間更長更久。”化屋村駐村第一書記常開林說。
貴州非遺家底豐厚,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截至今年3月,國家級非遺名錄99項159處,省級非遺名錄628項1025處,市(州)級非遺名錄1972項,縣級非遺名錄4573項;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的列入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
風光優美的化屋村。
9月初,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遴選的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中,貴州共14個項目分別入選非遺旅游景區、非遺旅游小鎮、非遺旅游村寨,越來越多的游客與非遺不期而遇。
入選非遺旅游小鎮的遵義市赤水大同古鎮,赤水竹編技藝、油紙傘、獨竹漂等非遺項目,不僅是大同古鎮聲名遠播的人文招牌,更成為游客“游購娛”的場景,人們體驗竹編技藝、觀賞獨竹漂、再買把油紙傘,成為大同古鎮的獨特記憶。
在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鎮,鼓樓里蘆笙陣陣,侗族大歌曲調悠揚,依托豐富的非遺資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該地積極促成非遺與旅游“聯姻”,既讓非遺“活”起來,又讓非遺賦能民族地區產業發展。
游客在六沖河乘坐游船觀光。
“為促進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省文旅廳專門推出了貴州省非遺專題旅游線路,涵蓋十個主題、N條線路。近日,省里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相關舉措都為貴州推動非遺深度融入旅游進程提供新路徑。”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龍佑銘說。
在貴州,非遺資源正在植入更多的文旅場景,形成非遺項目向旅游業態、場景、創新的轉化,不斷把非遺“厚家底”轉化為旅游發展的“新引擎”,持續推進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文、圖/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江南
視覺/實習生 付裕欣
- 01 總投資不低于60億元!四川招引重大產業化項目跑出“加速度”
- 02 租房投訴多多地出新規 住房租賃市場問題猶存保障租戶權益規范租房市場
- 03 山東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規模 推動金融機構盡快放貸
- 04 山東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內生動力全面增強 核心產業占比超過6%
- 05 最高立省30元!福州發放3000萬元商貿消費券加速回補回暖
- 06 大連將推進25個樞紐場站建設 強化數字賦能推進綠色智慧港口建設
- 07 當前熱文: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云上文物”展示平臺即將上線
- 08 環球熱文:150畝基地只是勞動教育的一種打開方式
- 09 天天視點!海歸求職更看重什么?
- 010 全球滾動:“一箭三星”!長六十戰十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