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歷史文化資源 推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利用
全力當好‘薪火傳人’,推動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促進歷史文化資源數字化、智能化。”“導入時尚元素,做好產業對接,實現價值提升。”8月26日,在省政協“挖掘歷史文化資源 推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利用”月度協商座談會上,部分市縣政協主席、省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積極建言獻策。
“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推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利用,是提升遼寧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所在。”朝陽市政協主席劉朝震認為,我省應在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利用上形成更多具有遼寧特色的標志性成果。他建議高水準編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規劃,加快紅山文化“申遺”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全力當好“薪火傳人”。
“綏中縣長城文化資源獨具特色,有姜女石遺址、九門口長城等6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意義重大。”葫蘆島市綏中縣政協主席蔡波建議,加大省級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力度,有計劃地實施長城保護開發工程,深挖長城相關歷史遺跡、歷史故事,促進長城文化產業發展。
“歷史建筑是城市的文化符號。”鄭向東委員認為,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遼寧歷史建筑的多重價值,使其融入城市功能和群眾日常生活,真正讓歷史建筑“活”起來。她建議,健全歷史建筑保護政策法規,加強活化利用歷史建筑的業態指引,提升服務功能。
蔣立新委員認為,應進一步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遼寧段)建設,設置省、市、縣區三級專職機構,做到統一管理、科學規劃、分類保護。同時,應將遼寧特有的歷史文化與長城文化緊密結合,開發好長城文化遺產的市場和文化價值。
“我省相當一部分紅色資源分布在鄉村,存在保護利用氛圍不夠、發展模式不清晰、對受眾吸引力不強等問題。”姜曉秋委員認為,應更好地把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建議有計劃地投入建設一批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廣場,引進和鼓勵文化創意產業,探索“紅色+”模式,為鄉村振興賦能。
“數字化、智能化是推進我省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的關鍵。”張啟智委員認為,應加強數字技術應用,建設遼寧省文化智慧大數據基因庫,開展智能化交互內容生產及IP開發,促進文化體驗產業發展。
“做好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要強化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田雪峰委員認為,應建立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項基金,吸引國有和民營資本參與,以“市場化”運作助力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每個地區都應有獨具個性的文化品牌。”省散文學會會長初國卿認為,遼寧地區文化遺產豐富而厚重,應著重選擇打造具有世界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元素符號,導入時尚元素,做好產業對接,實現價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