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 熱與光明之地|天天播資訊
本文刊登于《ELLEMEN睿士》5月刊卷首
我相信熱帶于我的吸引力與敏銳度正在緩慢地重啟
這就像一種天性和本能
【資料圖】
書架上有一本厚書放了很多年,那還是文藝得厲害的年輕時期買來看的,一方面是沖著它人類學宗師列維-斯特勞斯經典名著的名頭,更為私人的一方面是因為它的書名,《憂郁的熱帶》,給我的愜意遐想。
我是多么喜愛熱帶啊。
我其實不知道如何科學而精確地定義“熱帶”,那只是一種感覺,或者說是一種貫穿地理、氣候、體感、嗅覺和想象的個人化直覺。
有一些國度和城市,是我認為“南方”的,是很熱的,是有水汽的,是皮膚濕濕的,那兒的生活畫面是烈日當頭、人們穿著短袖褲衩拖鞋走來走去的,有些慢速和雜亂。那兒的植物和上海北京街頭的植物不同,有椰子和棕櫚那樣的細長形態,有肥大而吸滿汁液的葉片,有奇形怪狀的花朵和水果,它們漫溢在墻角和路邊,襯著碧藍的天和不遠處的海,懶懶的熱帶人躺在這些植物的濃蔭下昏睡。翻個身,伸出胳膊就能從樹上摘果子吃,身上咸咸的,干凈的小蟲子癢癢地爬著。
熱帶顯然是豐盛的,直白來說,熱帶的隱喻是貌似可以不勞而獲(自然物資充足不干活也能吃飽),不用思考(太熱了腦子想不動),它代表的隨意和休閑常常給我帶來想象中的慰藉——閉上眼想一想熱帶,猶如列維-斯特勞斯的筆記中寫的那種畫面,“早上五點半,我們進入雷齊費港口,海鷗鳴聲不絕,一隊載滿熱帶水果的小船繞行于我們船只四周”,靈魂仿佛就已經可以去度假了。
當然人類學家的旅行是知識和思想性的探索,列維-斯特勞斯在亞馬遜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漫游,是在叢林深處追尋保持最原始形態的人類社會。他說,“……由東往西的方向代表著成熟,北半球溫帶地區的居民把北方看作寒冷與黑暗之所在,南方則是熱與光明”。順著這個思路,我常想,是不是在“寒冷與黑暗”之所,人慣于封閉自省與思考,北方常誕生哲學家和大學者,而在“熱與光明”之地,較之于嚴肅動腦,人顯然不如跳舞做愛去吧?
所有去往熱帶的旅行,都深刻地印在我的腦子里。那可能是抵達巴厘島時一股熱浪沖襲面龐、眼鏡立即蒙上白霧的瞬間,黧黑的當地人給我脖子上掛一串白花后一路聞得的香氣;是在清邁的日子成天騎著小摩托一個又一個地逛寺廟,夾趾拖吧嗒吧嗒地踩過街頭按摩攤,又順手買一串糖菠蘿的悠閑;是在越南的夜宵攤暗中觀察穿著奧黛的苗條少女,看她們利落地把裸露的細腰上掛著的打火機取出來為燒烤點火的愉悅……無數的場景和畫面,都是彩色的,穿得很少的,輕松舒展的,無憂無慮的,以為自己是一條海魚。
同樣的,帶在旅途上看的書,也該是屬于熱帶的。去塔希提的路上,先在機場書店買了新版本的《月亮與六便士》,重構對高更的想象,這樣一來,在透明果凍般的海水邊,聽當地土著的歌聲就仿佛更能聽出深意。格雷厄姆·格林的以殖民地為背景描繪人性沖突的小說,從《哈瓦那特派員》到南非那樁《自行發完病毒的病例》,擊打《問題的核心》,每一段文字似乎都是從熱浪中升起來的。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庫切的《恥》,或者毛姆在南太平洋游歷時寫的短篇小說……我是猛然才發現的,自己對“熱帶小說”有了一種閱讀和收集癖,我嗅著那股從熱帶土地中升起的氣息,我自己給它們歸類和定義,在燥熱中徜徉其間,渴望在意念中出一身汗。
三年疫情讓遠游戛然而止。最近再次嗅到熱帶的氣息是二月里到三亞坐帆船,三月里空降邁阿密前透過舷窗瞅著海灣上空漂浮的云,以及四月里抵達廣州時,撲面而來的真正濃稠的一股濕熱。
熱帶的馬路是最富詩意的,三亞海邊的那一種。明亮到讓眼睛絕望,久違地看到路邊那些寬闊肥厚的熱帶植物,心里熱乎乎起來。那時節陪伴了我近十九年的貓死去不久,我在三亞的那晚頭一次夢到了它。它在某種非常朦朧和金色的光線中漫步,伸一個懶腰到我跟前瞇起眼睛,對我說了些什么。它也愛暖和,愛曬太陽,也許它是嗅到了棕櫚和大葉片植物的香氣,才跑進了三亞的我的夢里。
兩個月后,在深夜的廣州機場,司機接了我,提過行李,讓我跟在他身后走去停車場。那條路好漫長,走過機場外門的墻,又要走過露天的塑料棚下的長廊。他穿著短袖的胳膊在眼前甩啊甩的,一邊用粵語嚷著“真熱呀,還好沒下雨”。微弱的燈光下,腳邊閃過的一只蟑螂令身邊一位女孩驚叫起來,我的額頭上已經沁出細細的汗,卻無比松快地笑了起來。
廣州老城區的馬路,在煙火氣中凌亂著,堵車著。可我一點也不著急,可以跳下車去路邊喝一碗豬潤粥了。在胃變得溫熱起來時,我遺憾地想到,這一回的熱帶,我再沒顧上張羅一本熱帶小說帶著,反而是揣著荒誕復雜的卡夫卡。
但我相信熱帶于我的吸引力與敏銳度正在緩慢地重啟,這就像一種天性和本能,總不會丟失。豬潤粥之后加一份姜撞奶,用小勺子舀著細品那微辣而綿密的口感,四肢百骸漸漸地松軟下來,涼鞋中的腳趾頭也感受到了一絲絲涼風。不遠的燈火輝煌之處,有一個象征狂野和不羈的派對響起了音樂,樓前豎著的一座燈塔也被裝飾了起來。一個多么好的意象。此時此刻,只要我愿意,那座焦灼擁擠的燈塔也可以是熱與光明之處。
編輯總監 何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標簽: